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 
年轻人,你的人生到底由什么驱动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3-08-29 16:15:34

青年是充满着希望的时期,也是充满着迷茫的时期。当下的年轻人,容易陷入精神内耗。那么,有没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年轻人走出迷雾?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携新书《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做客《杨澜读书》直播间,与创始人杨澜及主理人孔钰钦围绕着“你的人生到底由什么驱动”这一主题,展开了一次真诚且温暖的对谈。


(资料图片)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基于心理咨询师史秀雄与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二位合作开发“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系列播客的内容改写而成。他们选取了9部广为人知的文学经典,结合心理咨询的敏锐洞察,细腻的文本分析和贴合现实的人生感悟,直面自卑问题、原生家庭、理想追求、爱情婚姻、人际关系、自我认证等当代青年人最为烦扰的“痛点”,凸显经典作品对于人生与社会的精妙映射,用温暖的方式让读者踏上文学之旅。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当精神内耗出现,有些年轻人似乎已不敢或不愿谈理想。

杜素娟认为,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理想。理想并不一定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其实它只是我们喜欢或擅长、能够有所创造的事情。就像《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一切去做一名画家,却又在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都毁掉,因为他所享受的正是创作的过程,在创造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当我们对一件事具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热情时,就会有所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塑造自己、开拓自己,而非将自己固定在单一的轨道之上。社会可能会因为我们的“原生点”带给我们一些限定,但就如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我们也可以在理想的指引下摆脱原生点的束缚,重新创造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杨澜提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极其有限,死亡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确定的事情,那么我们面对这件事情的办法,其实就是去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一些别样的东西,让它跟更大的一些存在产生一定的联结。我们常常把理想和占有的愿望等同起来,但理想并不一定是要拥有什么东西,或是做成了一件事情,而是想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做起来兴致勃勃、能够享受其过程的一些事情。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尚不清晰自己的理想,也不必焦虑,可以先在旷野上尽情探索。

了解自己,寻找自我的支撑

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因为无法真正地预知前路,难免会遇到困难和失败,有些人会因此而沉沦,无法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孔钰钦认为,或许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拒绝被“规训”,一直保有自信和可能性,正如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他一生追求过知识、爱情、政治、艺术、社会理想,最终看似“一事无成”,但他从没放弃过对自我可能性的想象,也最终被上帝所认可。从这个角度看,一次失败,甚至次次失败,都不能动摇我们自身的价值。

杨澜则认为,我们现在需要心理的韧性,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打击时,要有一种反弹的或是重新站起来的力量;但有时我们也需要学习一些方法,让通融的智慧与坚持的勇气达到一种平衡,而不是不断地“撞南墙”,陷入西西弗斯般的悲壮感。

杜素娟也提到,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挫败,是因为陷入了别人制定的标准和节奏。就以考研为例,或许不应觉得别人说某专业、某学校好,自己就一定要考它,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节奏,尊重自己的兴趣和长处,也客观地分析其他如外在环境的因素,综合地看待自己的“失败”,并寻找下一步的方向。人生是活的,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与自己对话,找到自我的支撑,才能更好地调整人生的方向,成为更加强大的自己。

文学有什么用,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有些人也许会疑惑,文学究竟有什么用,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在被忙碌、焦虑、迷茫所包裹的生活中,它似乎离我们已非常遥远,难以提供实际的助力。

杜素娟强调,这其实是我们对于文学的一种误解。文学原本就是“人学”,而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所探讨的正是人类共有的、跨越时空的生命问题,才会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选择。

杨澜也指出,文学经典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思特里克兰德、浮士德等主人公都并非完美,但他们都是我们人类自己在镜中的影像,因此才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联结,这种启发性也是文学所拥有的力量。

就像《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中所提到的,自卑、身份建设、原生家庭、理想困境、恋爱烦恼……这些困境对于每一代人都是切身的、真实的,而文学经典的魅力,正是在于其成功地刺破了这些困境的面貌与根源,用那些虚构的人物与故事照见我们真实的人生,从而使我们更加清醒、更加理性。

标签: